生產基地
|
有機知識
什么是有機農業
1)有機農業的概念和基本原則世界上不(bu)(bu)同(tong)的(de)(de)國家(jia),根據本(ben)國的(de)(de)國情和(he)(he)(he)有機(ji)農(nong)業(ye)(ye)的(de)(de)側重(zhong)點不(bu)(bu)同(tong),對有機(ji)農(nong)業(ye)(ye)概念的(de)(de)理(li)解不(bu)(bu)同(tong)。概括(kuo)起來,有機(ji)農(nong)業(ye)(ye)是指遵照有機(ji)農(nong)業(ye)(ye)生產標(biao)準,在生產中不(bu)(bu)采用(yong)(yong)(yong)基因工程(cheng)獲得的(de)(de)生物(wu)(wu)及其產物(wu)(wu),不(bu)(bu)使用(yong)(yong)(yong)化(hua)學合(he)成的(de)(de)農(nong)藥、化(hua)肥、生長調(diao)節劑(ji)、飼料添加劑(ji)等物(wu)(wu)質,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he)(he)(he)生態學原理(li),協調(diao)種植業(ye)(ye)和(he)(he)(he)養殖業(ye)(ye)的(de)(de)平衡,采用(yong)(yong)(yong)一系(xi)列可持續發(fa)展的(de)(de)農(nong)業(ye)(ye)技術(shu)(shu),維(wei)持持續穩定的(de)(de)農(nong)業(ye)(ye)生產過程(cheng)。這些技術(shu)(shu)包括(kuo)選用(yong)(yong)(yong)抗(kang)性作物(wu)(wu)品種,建(jian)立包括(kuo)豆科(ke)植物(wu)(wu)在內的(de)(de)作物(wu)(wu)輪(lun)作體系(xi),利(li)用(yong)(yong)(yong)秸稈還田,施(shi)用(yong)(yong)(yong)綠肥和(he)(he)(he)動物(wu)(wu)糞便等措施(shi)培肥土壤保(bao)持養分循環(huan),采取物(wu)(wu)理(li)的(de)(de)和(he)(he)(he)生物(wu)(wu)的(de)(de)措施(shi)防(fang)治病蟲草害,采用(yong)(yong)(yong)合(he)理(li)的(de)(de)耕種措施(shi),保(bao)護環(huan)境(jing)防(fang)止水土流失,保(bao)持生產體系(xi)及周(zhou)圍環(huan)境(jing)的(de)(de)基因多(duo)樣(yang)性等。 簡單說,就是(shi)在有(you)機(ji)(ji)(ji)農(nong)業(ye)生(sheng)(sheng)(sheng)產(chan)(chan)活動(dong)中,要依(yi)據(ju)一定標準(zhun),忘記農(nong)藥、化肥和激素(su),拒絕轉基因,尊重自(zi)然規律。有(you)機(ji)(ji)(ji)農(nong)業(ye)生(sheng)(sheng)(sheng)產(chan)(chan)系(xi)統是(shi)基于(yu)土壤、植物、動(dong)物、人類、生(sheng)(sheng)(sheng)態(tai)系(xi)統和環境之間(jian)的動(dong)態(tai)相(xiang)互作用的原則(ze),主要依(yi)靠當地(di)可利用的資源,提高(gao)自(zi)然中的生(sheng)(sheng)(sheng)物循環。國內外有(you)機(ji)(ji)(ji)農(nong)業(ye)的實踐(jian)表明(ming),有(you)機(ji)(ji)(ji)農(nong)業(ye)耕作系(xi)統比其他(ta)農(nong)業(ye)系(xi)統更具競爭力。 根據國(guo)際有(you)機農業運動聯盟(meng)(IFOAM),有(you)機農業具有(you)四大基本原(yuan)則: 健康原則:有機農業應當將土壤、植物、動物、人類和整個地球的健康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加以維持和加強 2)有機農業的起源工業化革命以來,科學的迅猛發展,大大提高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但在科技文明大步前進的同時,卻也因為不科學的手段或措施造成了諸多負面的影響,如植被迅速減少、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沙化和鹽堿化嚴重、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等,使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困境。因此,人類亟須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重新審視自己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重新認識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農業生產方式。正是在這種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全球有機農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有機農業因其倡導的健康生產和健康消費觀念、產品(食品)安全意識、質量標準而被廣大的消費者所認可,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有機農業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和瑞士,這在當時是對應剛剛起步的石油農業而產生的一種生態和環境保護理念,而不是一種實際的行動。20世紀40-50年代是發達國家石油農業高速發展的年代,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日趨嚴重,因此就有一部分先驅者開始了有機農業的實踐。世界上最早的有機農場是由美國的羅代爾(RODALE)先生于20世紀40年代建立的“羅代爾農場”。隨著現代石油農業對環境、生態和人類健康影響的日益加劇,發達國家紛紛于20世紀60和70年代自發建立了有機農場,開始了有機農業的實踐。 3)有機農業的發展有機農業在二戰以前就開始在一些西方國家萌芽。起初只是由個別生產者針對局部市場的需求而自發地生產某種產品,以后逐步由這些生產者自發組合成區域性的社團組織或協會等民間團體,自行制定規則或標準指導生產和加工,并相應產生一些專業民間認證管理機構。由于它的產生是自發性的,在管理、檢查、監督等方面不可能形成完善的體系,同時由于當時的有機農業過分強調傳統農業,實行自我封閉式的生物循環生產模式,排斥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因此,未能得到廣大農民與政府的支持,發展極為緩慢。到了20世紀70年代后,一些發達國家伴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由污染導致的環境惡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工業污染已直接危及人類的生命與健康。這些國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動,加強環境保護以拯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確保人類生活質量和經濟健康發展,從而掀起了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主的各種替代農業思潮。20世紀90年代后,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得到全球的共同響應,可持續農業的地位也得以確立,有機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無論是在規模、速度還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質的飛躍。這一時期,全球有機農業發生了質的變化,即由單一、分散、自發的民間活動轉向政府自覺倡導的全球性生產運動。主要表現在:首先,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組織進一步擴大。作為倡導和監督世界有機農業的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簡稱IFOAM),于1972年11月5日在法國成立。成立初期只有英國、瑞典、南非、美國和法國等5個國家的代表,它的成立是有機農業運動發展的里程碑。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IFOAM組織已經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廣泛、最龐大、最權威的一個擁有來自120個國家700多個集體會員的國際有機農業組織。全世界不同程度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國家已多達130多個。亞、非和拉美各約30個國家,其余為歐洲、北美和澳洲國家。 其次,有機農業生產的規模空前增加。根據FIBL和IFOAM聯合發布的《世界有機農業概況與趨勢預測》,2010年全球有機農業用地面積為3620萬公頃,2011年達3720萬公頃,其中大洋洲占全球有機農業用地面積的32.7%,歐洲占28.6%,拉丁美洲18.4%,亞洲10.0%,北美洲7.5%,非洲2.9%。大洋洲和歐洲也是有機農業用地面積占總農業用地面積比例最高的國家,分別為2.9%和2.2%。全球有機農業用地面積前十的國家中,澳大利亞、阿根廷、美國居前三位,中國位列第四。 第三,全球有機市場發展迅速。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國際有機產品的銷售額依然持續增長。2011年全球有機食品(含飲料)的銷售額達到630億美元,相較于2002年市場擴大約170%。2012年銷售額達到638億美元,其中北美洲和歐洲依然是有機食品的主要需求市場,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有機食品生產以出口為主,但同時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新興國家有機消費也處于快速增長中。有關專家預測,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其有機產品的銷售額不會低于50億美元,且發展迅速、潛力巨大。 |